原创 林彪的黄埔同学,1968年跳河身亡,知情者叹息:可惜了!

原标题:林彪的黄埔同学,1968年跳河身亡,知情者叹息:可惜了!

作者:东旭

“跟林彪一起的黄埔四期生啊,可惜了!”

得知赵希仲跳河,知情者这样叹息道。

1968年7月上旬,兰州。

如血的残阳下,一个年近七旬的老汉,纵身一跃,投进了波涛滚滚的黄河。

蝼蚁尚且贪生,他为何选择轻生,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1926年3月上旬,陕西西安,开往南方的列车就要启动。

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挥手和亲友告别。

“到那里一定要好好学习,混出了模样”

青年一边挥手一边答应着:“放心吧,表哥。”

这个挥手的青年,就是后来跳河的赵希仲。

他1903年出生在古老的长安县,是狄寨乡夏寨村一名地主的儿子。

他到南方去,是为了从戎报国。

当时的陕西,在屠夫陆建章的掌控下暗无天日,百姓水深火热。

作为一个热血青年,赵希仲在陕西省立一中上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他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号召百姓觉醒。

但是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他几次被军警投入监狱。

“表哥,我要跟着你当兵,老师说了,真理在子弹的射程内!”赵希仲对表哥说。

他的表哥魏希古,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团任团长。

表哥摇头说:“不可以,你有文化,应该上军校,那样才能当大官,实现理想。”

就这样,赵希仲在凛冽的寒风中,登上南去的列车。

到了广东,赵希仲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四期学生。

黄埔军校录取的门槛,在现在看来其实很低,录取率四分之一,一期的徐向前元帅数理化交了白卷也被录取了,学历较高的赵希仲,入学考虑可谓不费力气。

在入校的新生中,有一个与比较特殊的青年,他面容清瘦,不爱说话。

他来自湖北黄冈,名叫林彪,比赵希仲小了四岁。

黄埔军校名将如云,黄埔四期将星荟萃。

涌现出如伍中豪、刘志丹、郭化若、张灵甫、谢晋元、李弥、刘玉章、邱维达、胡琏等诸多在战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那时候的赵希仲和林彪很谈得来,因为赵希仲的性格也比较沉稳。

黄埔军校其实就是速成班,学期只有七个月。

光阴荏苒,七个月的学期很快就到了。

金秋十月,学成之后的赵希仲和林彪挥手告别,开始自己的革命生涯。

林彪在军队没有背景,从排长干起。

赵希仲有人脉,一毕业就到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当了见习官。

虽然赢在起跑线上,赵希仲却没有跑过林彪。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林彪是开国元勋,声威赫赫。

赵希仲却在西北的一个小工厂,黯然神伤,默默无闻。

从客观上讲,是机遇不同。

林彪一直在北伐军中没有挪地方,和叶挺、粟裕等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上了井冈山,跟随主席走长征,开赴抗日前线,指挥大军参加解放战争,功勋卓著。

黄埔时期的林彪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跟谁干很重要,“选择大于努力”。

而1927年加入组织的赵希仲,却离开了军队这个舞台,回到了陕西。

1930年,井冈山革命如火如荼,林彪如鱼得水,大显身手,23岁的他已经是红1军团第4军军长。

赵希仲却在陕西乡下的小学不宽敞也不明亮的教室里,在三尺讲台上讲课。

尽管他在此之前曾经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过,曾在主席的领导下工作,到陕西也是从事革命工作。

但也不排除是由于赵希仲性格上的原因,才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走上了和林彪截然不同的道路。

林彪虽然性格内向,但是勇气十足,霸气侧漏,敢拼敢打,有军人的天性。

赵希仲性格相对温和,不喜挑战性的工作。

这样的性格适合做政工或者地下工作,这就导致他不太可能跟林彪那样,成为赫赫有名的战将。

赵希仲后来参加了杨虎城的队伍,担任过警备一旅机枪连连长,还在西北军“围剿”红军的关键时刻,在阵地前发动兵变,参加了红军。

这时候的赵希仲,身份很尴尬,此时他已经脱离了组织关系,但他跟党员王泰吉保持联系,还在对方介绍下加入杨虎城的队伍。而王泰吉在1933年就发动了起义,赵希仲当时并没有追随。

这是他性格中没有冒险的成分,即使后来起义,也是临阵倒戈。

主动起义的王泰吉,曾任红26军第42师师长。

而被动起义的赵希仲,在红25军教导队当起了军事教官。

这显然不是重用。

这时候他的组织关系还没有恢复。直到1936年7月,在军事教官胡道传的介绍下,赵希仲才恢复了组织关系。

从此之后,赵希仲跟教官这个岗位结下不解之缘。

1936年春天,赵希仲随军到达陕北后,调瓦窑堡军政干校任军事主任教员。

1938年,赵希仲奉命南下,调任了新四军教导营营长。

是金子总会发光,赵希仲怎么说都是黄埔生,才干是挡不住的,所以无论放到什么岗位上都会脱颖而出。

1941年,新四军奉命北移之前,赵希仲已经从一名营长升任第一纵队参谋长。

如果沿着这个轨迹走下去的话,革命成功之后,赵希仲虽然不能像林彪那样成为开国元勋,但至少是开国少将。

然而,1941年皖南事变后,赵希仲动摇了,人生轨迹偏离轨道,大好前程毁于一念。

1941年1月7日,蒋军同室操戈,在皖南茂林地区重兵伏击了奉命北移的新四军,是为皖南事变。

敌众我寡,新四军9000余人,只有2000人突围。

其实,赵希仲是最有希望突围的。

因为当时新四军三个纵队,作为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傅秋涛最果断,最早下令突围。

第一纵队的指战员,基本上都突围出去。

那么,赵希仲为何被俘?因为突围中发生了意外。

第一纵队的副司令员赵凌波竟然临时命令第一纵队原地撤回。

他为何要做出如此举动?

这个赵凌波原来就是川军成员,被俘之后才参加了红军。

虽然他从作战英勇,屡立战功,但是思想没有改造好,在关键时刻就产生了动摇。

赵希仲作为一个黄埔生,不可能看不出来赵凌波的阴谋。

不过他作为参谋长,级别没有对方高,似乎就该服从赵凌波的指挥。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理由,因为纵队司令员已经下达突围命令,赵凌波这样做是违抗军令。

为了对指战员生命负责,对革命负责,对于错误甚至叛变的命令,赵希仲完全可以抵制。

副参谋长吴咏湘当时就挺身而出。

吴咏湘出生于1914年,湖南汨罗市人,比赵希仲小了11岁,也没有上过军校。

吴咏湘

直到1939年,吴咏湘还是新四军一个团的参谋长。

皖南事变前,吴咏湘才任命为第一纵队的副参谋长。

当副司令员赵凌波违抗纵队司令傅秋涛的军令,下令大家原地撤回的时候,吴咏湘站了出来。

他要求大家拒绝执行赵凌波的临时命令,按照原计划分散突围前往苏南,最终队伍顺利突围。

而副司令员赵凌波却投敌,当了可耻的叛徒。

不久之后,吴咏湘担任了苏南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司令员,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而赵希仲是参谋长,比吴咏湘职务还高,职权还大,当年却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里不仅仅是眼光的问题,还和性格大有关系。

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人何止赵希仲一个,赵希仲只是其中一员。

但是成为叛徒的,毕竟是少数。

赵希仲之所以投敌,还是性格懦弱,骨头太软。

被俘后,新四军的很多干部战士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

赵希仲作为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受到了敌人的优待。

他单独一个房间,里面还有火炉,敌人并没有为难他。

赵希仲

其实这是敌人的阴谋,他们想从赵希仲这个新四军大官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秘密,才对其如此客气。

赵希仲情绪低落,感到灰心绝望,脸上的表情告诉敌人,我不行了。

同时,敌人有意把他的房间安排在大监牢隔壁,让他随时都能听到新四军战士的痛苦呻吟。

而且,敌人还安排他现场目睹蒋军士兵对新四军战士的严刑拷打,看着战士们被打得皮开肉绽,听他们发出的阵阵惨叫声。

就这样,还没有动刑,赵希仲意志就彻底崩溃了。

被俘第三天,赵希仲就对门口的看守说:“我要见你们长官戎纪五……”

在蒋军108师师部,赵希仲卑微地说:“戎前辈,我有话对您说。”

戎纪五出生于1894年,河北定县人,保定陆军军官毕业,因此赵希仲恬不知耻地称对方“前辈”。

戎纪五满脸堆笑说:“迷途知返就好,年轻人。”

在敌人面前,赵希仲一不做二不休,供出了新四军在皖南的内部情况。

其实,这时候新四军已经被打散,说这些根本没用。再说了,新四军是蒋军承认的武装,花名册都在蒋氏那里,对于部队人数,他们是清楚的。

所以,赵希仲的叛变,并没有给我军造成实际上的损失。

但无论怎么说,叛徒这两个字是抠不掉的。

不只是赵希仲叛变,他的搭档、违抗军令的副司令员赵凌波也叛变投敌。

两人都出生于1903年,都来自红25军,都到了新四军,后来还在一个纵队,最后一起投靠敌军。

1941年春,赵希仲与赵凌波一起,坐上了蒋军的汽车,到江西上饶县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

同年6月,赵希仲与赵凌波同时自动声明脱离我党。

赵希仲和赵凌波还同时硬着头皮,腆着脸,到处“现身说法”。

上饶集中营内景

他们在蒋军上校特工王一球的陪同下,在集中营进行了十天的劝降活动。

可惜的是,所到之处,他们遇到的不是唾骂就是冷眼。

不得不说,二人堪称是一对“好搭档”。

所不同的是,赵凌波在1943年脑子进水,竟然自告奋勇去新四军刺探情报,谎称是被俘越狱的,结果被傅秋涛下令枪毙。

赵希仲叛变之后,蒋军委任其为上饶集中营中校军事教官。

这对赵希仲与其说是奖赏,还不如说是羞辱。

因为这个集中营关押的,都是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战士。

赵希仲的任务,就是“感化”这些被俘人员。

要知道,在此之前,赵希仲可是谆谆教诲大家要忠诚的,如今面对自己的下属,他要改口说跟老蒋走,听老蒋的,这让他情何以堪,这要多厚的脸皮?

那么,作为十恶不赦的叛徒,赵希仲是如何逃脱惩罚,活到了60年代?

原来,被俘的新四军都非常有骨气,很少癞皮狗。

新四军政治部的秘书处长黄诚就视死如归,最终被敌人杀害,年仅28岁。

其他官兵也是如此,他们不屈不挠,采取各种方式跟敌人斗争。

1942年6月,江西上饶集中营迁往福建,途经福建崇安赤石镇时,新四军官兵举行暴动,结果只有40余人冲出蒋军包围,在武夷山区与闽北游击队会合。

更多的战士也没有坐以待毙,也在寻找机会逃跑。

比如在第一期训练结束时,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逃走了450多人,军官队逃走了26人,军士队有81逃离。

即使那些假意投敌的新四军战士,也一心想着逃走。

据资料记载,1942年4月,编入蒋军26军、49军、100军的2300名新四军战士,有2000多名出逃。

出逃的人回到革命队伍的,大多前景广阔。

比如新四军教导总队机炮队副队长汪镇华逃出后,回到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军系统工作,虽然后来蒙冤去世,但80年代恢复了名誉;皖南特委秘书长兼军事部副部长张世杰,逃脱后重返新四军七师,后任铜陵敌后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张世杰长期担任驻外大使。

赵希仲后来也逃了出去,但是他的前途却一片黯淡。

因为他公开登报脱党,成了叛徒,前景能好得了吗?

1949年,革命成功了,赵希仲昔日的领导和战友都庆祝解放,赵希仲却孤零零一个人失魂落魄走在西安的大街上。

这些年来,他到处给人打工过活,累的腰弯背驼,落魄极了。

突然一辆吉普车在他身边停下,从车上下来一个人跟他打招呼:“这不是赵希仲老弟,怎么成这副模样了?”

赵伯平

此人名叫赵伯平,也是陕西人,是赵希仲的昔日战友,两人曾经一起在陕西做地下工作。

赵希仲抬头一看,也认出了对方,还没开口就哽咽了。

得知赵希仲的经历,赵伯平唏嘘不已。

因为赵希仲隐瞒了自己当年叛变的那段往事,只说自己被俘逃走,赵希仲就将其送往陕西高陵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到甘肃兰州西北新华公司当了一名副经理。

作为一个曾经的叛徒,能落得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已经很好了。

赵希仲非常珍惜,工作非常努力,也干出了成就。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956年,运动展开,赵希仲的历史暴露,被撤了职,成为改造对象。

赵希仲之所以会跳河,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是不肯陷害他的老上级。

这天有人找到赵希仲,让他陷害余立金。

余立金曾担任新四军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是赵希仲的上级。

皖南事变的时候,余立金带领军部教导总队其他同志奋勇突围。

余立金

为了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余立金在老乡的帮助下,花钱买了通行证,换了便装通过了盘查的关卡,分散突围了出来。

后来余立金回到新四军,继续革命。

1955年余立金被授予开国中将。60年代的余立金,已经是空军政委。

六十年代中后期,“杨余傅”事件,林彪派专案人员到兰州,对赵希仲进行审查,折磨几天几夜,逼他伪造假证。

赵希仲大概是因为皖南事变中没有守住底线,为此后悔半生。

这一次,他态度坚决,不再说违心的话,不做亏心的事。

1968年7月17日,赵希仲趁人不备,走出看守的房间,纵身跳入黄河。

他瘦小的身躯,当即淹没在滚滚波涛之中。

1979年,甘肃省兰州农械厂为赵希仲平反。

这一年,组织给了他一个结论:“赵希仲是一位老同志,是一位屡遭挫折的同志,是一位坚持正义的战士。”

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性格懦弱在生死考验的时候,宣布脱离组织;但是他没有像赵凌波那样主动卖友求荣。

人生不能一错再错,就是因为错过一次,他才更加明白,有些错误不可以再犯,不然良心将备受煎熬,无休无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插入图片请使用ssl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