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互联网应用软件衰落记:属于超级 APP 的时代过去了?
“11 年里更新了 108 个版本,安装包从 457KB 飙升到 257MB,中间相差了 575 倍。”前段时间,有博主拆解安装包时发现,相较 1.0 版本微信安装包的 199 个文件数,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 1.26 万。日益臃肿的微信也一直被外界吐槽:实际上 90% 左右的更新都用不到。
从小而美的 IM 产品,到日活超过 11 亿的国民应用,现在的微信囊括了更多生态,也因此聚合了更多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充值、购物、理财、打车、买票、刷视频、小程序。反倒是最核心的聊天功能,占用空间最小,除非你存储了大量图文。
时间回到去年,微信 10 周年公开课上,面对同样的质疑声,张小龙依然表示:” 微信还是一款小而美的产品,它和十年前几乎一样简单。”作为彩蛋,官方在会上透露团队正在研发输入法,这个产品也在前不久发布,但安装后能占用 650mb 存储的微信键盘,比其他同类产品大出 2-5 倍,因此有网友调侃,里面可能压缩了一个《魔兽 3》。
微信并不是个例,以 iOS 客户端安装包为例,QQ 超过 680M,抖音接近 400M,淘宝京东也接近 300M,安装运行后更是动辄好几个 G。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们似乎摸透了虹吸效应,他们深谙功能叠加大法,以至于马斯克在去年给推特全员上课的时候,都扬言要学微信做包罗万象的超级 App。
但这些功能的优化和增加,用户真的需要吗?未必。
比如,大到像淘宝内嵌各种小游戏、QQ 里拆出个虚幻 4 引擎、百度 App 试水好几年电商生意、支付宝囊括了所有生活服务、美团的主页居然在推荐看小说;小到一个听音乐的 App,能直播、看小视频、购物,还能设动态壁纸和点外卖,就算玩羊了个羊,为了获得道具也得看各种广告。
虽然它们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留存率和广告费,但不妨碍我们认识到:这些零七八碎的功能的陡增,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用户和高活跃度,有的 APP 甚至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按照乔布斯的理解,好的产品应该是走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但到了国内,产品经理们并没有从这套法则里找到边界,反倒变成了:越小的产品差异越大,越大的东西共性越多。相较于重开一款垂直产品,基于原有的应用土壤,注入更多板块和可能性,做大、做全成为一款超级软件,莫名成了所有玩家的商业共识。
在这样一个功能不再稀缺的年代,鲜明的独立产品反而成了罕物,硅谷的 SaaS 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到了国内,大家的解法是做生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比如大公司把小企业的精细化原创,通过制定标准开放接口联动在一起,小程序也是同样的道理。但这种做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谁来牵头,又凭什么是你牵头?
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
时间倒退到 2007 年,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 iPhone,当时的他并不想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应用,而是把手机看作是云服务的终端,通过浏览器搜索来访问网站,因为当时的手机在计算、续航、存储等能力上表现都很差。但事与愿违,第二年他发现访问网页的网速太慢了,同年就发布了 Appstore,此时的苹果开始着手打造应用生态。
三年后《连线》在一篇文章《Web 已死,Internet 永生》指出,” 过去几年里数字领域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开放的互联网向半封闭的网络平台过渡。”这些平台为智能手机带来了各种 App,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App,后者提供的服务让用户不再关注搜索本身,而是获取。
当时这篇文章认为:App 正取代 Web,苹果的 “iTunes+App” 模式让互联网迎来了新的时代。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移动互联网爆发的节点,2010 年除了诞生 iPhone 4,之后的 App 市场也迎来了数量和体积上的双重爆发。
这一年,移动社交软件 Kik 的出现颠覆了短信,上线 15 天用户就突破 100 万,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中国,旋即激起了蝴蝶效应。于是,在微信出现的时候,市面上除了米聊、飞信、易信、旺信,还有速聊、友信等 IM 玩家参与了这场 ” 千信大战 “。
在微信问世的前两个月,张小龙在饭否上发了很多产品思考的动态,其中就包括那句著名的” 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即使不具备先发优势,腾讯的入局依然不容小觑,米聊上线时,雷军还说” 如果腾讯进这个领域,米聊成功的概率就会降低。”结果一语成谶。
1.0 版本的微信,功能很是单一,在当时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直到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上线,加上流量从 PC 向移动端转移,以及 QQ 的战略让位等原因,简洁明了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用户开始出现偏移。截至 2013 年 11 月,微信注册用户量突破 6 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 IM 软件。
彼时智能手机刚刚普及,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瞄准了手机移动客户端,各自开始圈地、抢占入口,阿里力推手机淘宝、腾讯扩展微信支付生态圈、360 强化在移动端应用的投资与战略布局,大厂们都忙着调整架构,一时间好不热闹。
” 看见微信我很紧张。”某次 IT 领袖峰会上,马云对马化腾说到,在此之前,阿里有商业链、腾讯占据用户社交、百度圈住流量,随着 BAT 三家分晋的边界被打破,智能手机的高频让他们对彼此的领地虎视眈眈。
据相关媒体报道,2013 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内部移动互联网的开发产品已达近 30 个,除了旺信、来往、手淘、支付宝外,O2O 等本地生活类移动应用也在重点开发计划中。除了入股新浪微博,阿里还相继投了陌陌、快的等企业,并斥资 8000 万美元收购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友盟,补齐社交与移动短板。
但即便如此,正如当时的负责人曾鸣表示:阿里还没有找到可以统一的移动用户平台。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的移动产品仍是分化功能,不同产品之间具备的功能差异,让它们单点出击。
在这个阶段,玩家们意识到,App 之间跳转的成本,要比 Web 时代的超链接高多了。移动互联网虽然能让产品聚合更多的深度信息,但彼此间的高墙也在被重新构建:阿里系应用对微信进行了全套屏蔽,微信也对淘宝的推广链接进行了封杀,目光放到国外,苹果和 Facebook 用更为封闭的生态系统在商业上如鱼得水,后者由此建立起以用户注意力换取广告的盈利模式,依赖开放原则的 Google 则日渐式微。
All in one 和 Best of breed 在天平两端,市场和玩家都更倾向后者。
彼时国内的大部分主流 App 的安装包体积虽然从 kb 升到 mb,但也都控制在 5MB 以内,手机内存空间基本维持在 16-32G 左右,一般人根本就用不完。这也意味着,那时的 App 大多个性鲜明,产品内部功能统一,平台内几乎不存在非必要功能,也没有相互唤醒、后台活跃的需求,更没有不合理的文件存储机制。
要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拐点出现在 2017 年,随着三大运营商纷纷降低流量资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逼近 10 亿,硬件更新换代,放开存储空间,社交、娱乐、办公等功能于一体,智能手机发生了从工具到电子器官的角色转变。
据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以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为背景,截至 2018 年上半年,我国市场上的 App 数量超过 406 万个,从用户角度上看,35 个 App 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从抢占市场到争夺流量,对用户时间最大程度攫取成了玩家们心照不宣的阳谋,App 的体积也快速膨胀起来。
2017-2018 中国移动网民安装 App 数量分布占比 图源 QuestMobile
典型的例子依然是微信,飞信、网易泡泡等玩家退场后,身兼通讯、支付、朋友圈、公众号多职的微信,的确还保留着用完即走的基因,但随着 ” 跳一跳 ” 小游戏的发布,微信第三方小程序正式开放,各种功能纷纷镶嵌,平台向生态转变的概念也显现出来。
从产品本身变化的底层逻辑来看,产品是功能的集合,功能的延伸和转变离不开用高频带低频、用刚需带非刚需的路径。举个例子,不管怎么变化,微信的聊天功能始终处于产品高频刚需的维度,四个 tab 中即时通讯占据了前两个。
高频功能需要方便用户触达,缩短用户的使用路径,基于核心功能搭建功能生态。你会发现,像朋友圈、小程序这些功能的入口都会更深,但由于微信本身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所以这些功能也不用担心没有用户。
有开发者曾在博客里感叹:” 现在已经是 BAT 的天下了,App 独立生存的空间被不断挤压,独立 App 想占据市场地位,时间已经不多了。”经过多轮验证之后,最重要的几个入口仍然是稳定的,电商、娱乐、本地生活等 App 头部,这也意味着 App 格局逐渐稳定,于是,BAT 大厂开始借助各自主流 App 的优势,开放小程序及各种入口留住客户。
虽然嘴上都在说推崇开放,但就产品使用上,生态既意味着便捷,同时也是新一轮的圈地自萌和商业闭环。最后的赢家都想实现大一统,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成为无所不在的存在,也就成为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所以,当微信、支付宝、美团等核心 App 获得对流量的绝对控制权后,一方面功能上需要增肥;另一方面,超级 App 可以连接同系的其他应用,并进行赋能,比如微信在连接一切的同时,无限扩张的边界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变现可能。
战略不清晰的产品都是坑
作为智能手机开山鼻祖式的产品,iPhone 4 内存的三个版本分别是:512MB+8GB、512MB+16GB 以及 512MB+32GB。过去的 16GB 内存的手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动辄 8GB+256GB、甚至 12GB+512GB 的庞大内存体积。
据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若以 MAU 超过 1 亿作为 ” 装机必备 ” 的应用标准,那么现在超过标准线的 App 数量 25 个,种类覆盖通信、电商、地图、短视频、资讯、浏览器、本地生活、游戏等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像前面说的,App 对设备内存的占用处在不断膨胀的阶段,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功能的叠加和臃肿。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曾为了解决 App 臃肿的问题发起过绿色应用公约的活动,后来又有工信部牵头成立统一推送联盟,旨在降低 App 为了推送消息专门加入的无关代码和功能,但这些起到的作用都不大,实际响应寥寥无几。
2013 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首次推出轻应用模式,用搜索框直接搜索 App 实现即搜即用,这个模式虽然没有被持续重视,但可以算是小程序的前身了,不过小程序以平台背书,尤其对玩家来说,他们认为将运营、支付等流程托付给小程序,无异于半条命都搭给腾讯。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轻量和安全的双保险呢?
其实我们都亲身经历过这场变革。从 2018 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赛道刮起了一阵极速版浪潮,自快手推出极速版 App 后,今日头条、京东、美团、百度、全民 K 歌等 App,也都纷纷推出了极速版,打着省内存、更快更好的极速版 App 迅速攻占市场。
以美团为例,去年美团极简版 App 上线,主打果蔬生鲜和生活百货采购,官方描述为 ” 精简优化的小版本,运行快、省流量 “。单从功能上看,美团极简版相比美团更强调采购,刚开始仅保留美团优选和电商两大板块,后期加上外卖服务,属于到店和到家的服务集合。
极简版被看作是用户使用需求的进一步细分,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由增量转存量运转。但到了今年,事情出现了反转,应用商店里已经找不到美团精简版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安卓系统的美团极速版,除此以外,还有微博极速版、抖音极速版和快手极速版等,产品经理们开始意识到,极速并非极简,字面意思不能代表产品的实际目的。
如果我们对比各类极速版 App 和原版的安装包大小,会发现两者相差并不大。即使是极速版的美团,应用首页的顶部也保留了 ” 免费领水果 “、” 天天领现金 ” 和 ” 走路赚钱 ” 等游戏功能,有些极速版应用甚至还加上了其它功能,如抖音、快手极速版主推 ” 看视频赚红包 ” 功能,其实是吸引下沉市场的一种玩法。
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如果说过去的地推、扫码送礼下载 App 的方式属于向外营销,向内引流,那么现在 App 里的功能丰富到臃肿,甚至脱离本身产品特色的功能也都一应俱全,无论是打造极速版还是内置游戏,结果都殊途同归:想不到好的创新点子,索性能加的都加上,最后大家做得越来越像,那就分分合合做个替身应用导流。
互联网应用生态:喜忧参半
一款 App 的功能又多又乱,有人说这事不能只怪程序员,应该怪产品经理。但策划产品的是闲着没事自己卷自己吗?当然也不是。
尤其在当下大厂优化蔚然成风的年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严峻的 kpi 考量,领导说别家有的我们不能落后,大平台有流量不怕用户没需求,于是产品经理把意思传达给程序员,后者潸然地望着面前的一片山,接着,只是是马不停蹄地忙着各种业务和功能。
畸形的市场造就畸形的内卷,无序的开发导致无限的内耗。
但事实上,产品往 ” 大而全 ” 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市场应该有的样子。300 年前,亚当斯密说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会自然倒逼社会进行专业分工。在当下高度竞争的状态下,产品功能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精细垂直,这种情况能够做出一个普适产品是很难的。
入场的玩家更容易从细分领域进入市场,因为越小的东西差异越大,越大的东西反而共性越多。例如过去十年的 B 端软件,垂直功能软件在数量和市值上都经历井喷,已上市软件总市值从 700 多亿美元飙升超过 6500 亿。
矛盾也在此刻爆发,因为更窄、更聚焦的定位,会将垂直赛道的天花板压得更低,在市场普遍高估和互联网巨头坐镇的情况下,国内大部分的玩家其实很难独立生存,关系链、移动用户积累以及流量入口的开拓,大厂是天然的流量池,用户多、需求大,以至于对创业公司来说,被收购成了理想归宿,对于大厂来说,与其耗时积累,收购更简单快捷。
这样的大鱼吃小鱼规则,放在具体的产品功能里同样适用,张小龙认为做连接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微信里及时沟通之外的功能占比高达 95% 以上,但如果即使去掉这 95%,微信也还是微信,它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不太可能被撼动,但如果失去那 5%,微信将不复存在,这其实很像小马拉大车的作用。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很讲究持续性,中国的 App 也很喜欢大而全,好像集万千功能于一身才能体现这家企业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做微信生态开发的应该都了解微信的 bug 有多少,以至于,微信的更新日志总是:更新了一些功能,修复了一些问题。至于修复了什么,他们自己可能都不清楚。
这股风气甚至从国内刮到了硅谷,焦虑的 Facebook 做起了约会、招聘;Snap 加入了小程序;Uber 对标起美团,不满足于外卖,开始一小时送药。曾经谷歌、脸书、奈飞、油管泾渭分明,即便跨界也打不破对手的壁垒,谷歌的邮箱、搜索、AI、网盘、社交等应用能够铺满整张屏幕。
此前的硅谷巨头,相比一个臃肿的应用,不如打造一个围绕核心业务的 ” 应用矩阵 “。但事实上,现在硅谷互联网公司正逐渐抛弃过去专一的标签,在行动上向中国互联网大厂的大杂烩看齐,曾屡次拒绝扎克伯格收购的 Snap 创始人 EvanSpiegel,成了最给马斯克 ” 微信论 ” 捧场的大佬之一。
据 e-Marketer 数据显示,这几年用户的手机使用时长增长明显,但用户并没有因此下载更多 App。comScore 发布报告,指出用户下载和付费意都有所降低,对于低频的 App 还会进行清理挪出存储空间,这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用户手机里的移动 App 数量,正在逼近饱和点。
从争夺流量,到争夺时长,任何一个平台做出功能更新,很快就会被其他平台挪用过去。视频、社交、电商、出行、钱包 …… 横向来看,这是互联网巨头为留住用户的不得已下策,从纵向时间维度上来看,从成立之初的垂类平台,转变为重型平台,现在的超级 App 其实更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化可能——你觉得这些功能没有用,但平台在乎的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功能本身了。
如果你了解过上世纪的美国铁路运动,统一和开放的衡量标准让行业迅速繁荣,但 1920 年左右美国有 186 条铁路干线,如今只剩下七家铁路公司。这也是大部分行业和产品都会踏入的同一条河流、逃不开的工业化规律:创造、传播、普及、垄断、维持,显然的是,巨头们已经走到了最后的阶段。
来源:钛媒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