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生态报告”:占比14年增加14.7个百分点

报告发布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供图

  中新网上海11月4日电 (记者 郑莹莹)正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一份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

  这份《报告》从性别维度分析超过16万名中国科研人员在2005年至2019年间的科研产出,从学术影响、领域特征、科研角色、科研合作、科学基金申请等多个维度,对中国女性科学家的现状进行分析。

  《报告》显示,中国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逐步改善,女性科研人员在科研参与度、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都在逐步弱化,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那女比例最为接近;未来女性科研人员应该更多地承担科研中的主导角色,在科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当前,越来越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但是,世界科研领域内的性别失衡现象仍然长期存在,中国也面临类似情况。《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报告,是首次以数据分析的形式揭示中国科研人员性别维度的发展情况,弥补了中国科研群体职业生涯画像研究的空白。”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暨联合实验室主任刘细文研究员表示。

  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快速上升

  虽然现阶段男性科研人员的规模远超女性,但女性占比正在逐年快速上升,反映出“她力量”的蓬勃发展态势。从男女科研人员占比的变化看,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从2005年占比13%上升到2019年的27.7%,增加了14.7个百分点。

  在女性科研人员“职场天花板”问题上,情况正在改善,女性与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差异在逐步缩小。2008年-2017年,中国正高职称男女数量比由5.47下降至3.92,中级职称从1.94下降至1.57,说明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在职级晋升中的劣势地位正在逐步改善,职场竞争力不断加强。

  女性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表现更出色

  令人欣喜的是,《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不同科研领域选择的性别差异逐步弱化。相较于2005年-2009年,2015年-2019年各学科男女数量比例都有显著缩小趋势,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男女比例最为接近。

  就学术影响力而言,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以2015年-2019年的学术产出为例,男性论文的影响力指标分值为1.22,同期女性为1.13,差异微小,体现了女性科研成果受同行关注的程度与男性大体相同,揭示出“她力量”在科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到不同学科,女性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表现优于其它领域,尤其是在神经科学和药理学领域表现卓越;而在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女性的学术影响力仍低于男性。

  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更擅长团队合作

  在科研项目中,女性在沟通与交流上具有明显优势,更擅长团队合作,因此女性科研人员的合作“朋友圈”规模更大:《报告》显示,女性科研人员的论文合作者数量普遍多于男性,同时由女性主导的科研团队规模也大于男性。而男性科研人员则在国际合作中更为活跃:无论是2005年-2009年还是2015年-2019年,相较于女性科研人员,男性的国际合作率都更高。然而从发展态势看,男性、女性开展国际合作的积极性都在不断上升。

  此外,男性与女性的科研角色各有所侧重。中国男性科研人员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比例多于女性,而女性第一作者的论文比例多于男性。这说明男性倾向于担任通讯作者,发挥组织作用。女性则倾向于担任第一作者,发挥执行作用。(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插入图片请使用ssl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